虎山蘿卜:一口鮮甜傳百年
2025-11-07 15:16:03?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養生諺語流傳已久,蘿卜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素有“小人參”的美稱。 延平區塔前鎮虎山村被稱為“閩北蘿卜第一村”,在這里,840米的海拔、山間的溫度、獨特的沙土壤與甘冽的清泉,共同滋養出這時節最飽滿、最鮮甜的味道——虎山蘿卜。 秋冬相交之際,當冷冽的空氣到訪,一種屬于大地的鮮甜,正悄然凝結……
蘿卜出自好山水 虎山蘿卜,以其個大色白、頭圓汁多、口感脆嫩而著稱,是名副其實的閩北蘿卜“代言人”。成就這份美味的秘訣何在?
“我們的蘿卜,是一方水土‘養’出來的。”虎山村村委劉明財一語道破虎山蘿卜美味秘訣。 這份獨特的水土,首先源于其高海拔。虎山村平均海拔達840米,其所在的塔前鎮坐擁延平區最高峰——1387.2米的金鳳山。高海拔不僅賦予了蘿卜極佳的成長環境,覆蓋率高的原始生態林更確保了水源的純凈與豐沛。
航拍虎山蘿卜(塔前鎮政府提供) 美味需時光的沉淀。蘿卜在虎山村的種植歷史已逾百年,一代代農戶早已深知,正是村里優質的沙土壤,才能種出最可口的蘿卜。這里土壤呈酸性,有機質與微量元素含量均衡,保水性能恰到好處,再輔以農家有機肥,為蘿卜的卓越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 “雪霽菜心鮮,霜催蘿卜甜”。高負氧離子的空氣與終年繚繞的云霧,共同營造了一個溫和濕潤的成長家園,冬日萬物蟄伏,虎山蘿卜卻在低溫中積累糖分,愈發清脆可口,將山野的精華凝于一身。 蘿卜嵌入“技術芯” “再抓緊一下,今天把這片地的蘿卜都拔掉……”早上6時,44歲的村民劉善葉就在自家的蘿卜地里忙起來了,當天,他要完成采收數百斤蘿卜的任務,并及時運往城區銷售。 采收、清洗、裝車……劉善葉的額頭出了細密的汗珠,但他一點也不覺得累。“今年氣候不錯,蘿卜品質很好,運出去很快就賣完了。”談到今年的好行情,劉善葉笑容燦爛。
村民挑著蘿卜下山 “2014年退伍后,就想著老家環境這么好,要種點什么。”劉善葉返鄉之始,就跟著其他村民種植反季節蔬菜,后來他發現虎山蘿卜的獨特口感,便開始專精“蘿卜之道”。 2017年底,來自省地震局的林苗祿被派駐到虎山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同時,林苗祿還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開始指導當地農戶提升蘿卜的技術含量。 在專業指導下,虎山村原本一年三季的蘿卜改為一年兩季,收過蘿卜的地再低密度種上花生、土豆和毛豆等農作物,讓土壤充分恢復后再種植下一茬蘿卜,以此進一步提升蘿卜品質。延平區農業農村局土肥站技術人員還定期到村里檢測土壤肥力等,并根據檢查結果提供種植指導。 蘿卜越種越甜,蘿卜地也越種越多。劉善葉從最初的十幾畝地擴種至如今的百余畝,成為遠近知名的“蘿卜大戶”。村子里不少農戶也靠著這土里的“銀疙瘩”,鼓了“錢袋子”。
村民在地里收獲蘿卜 2019年,當地成功申報“塔前虎山蘿卜”品牌商標。接著,虎山村獲評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蔬菜)。為打響“虎山蘿卜”品牌,虎山村強化黨建引領,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形式,積極引進延平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大力發展以虎山蘿卜為主導的特色種植業,示范帶動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 同時,在延平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塔前鎮圍繞蘿卜產業提質升級,重點投資建設了塔前鎮虎山村農產品初加工中心、虎山村蘿卜共富產業園等項目,旨在以虎山蘿卜為核心,促進“農文旅”融合,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擦亮虎山蘿卜這塊‘金字招牌’,以虎山村蘿卜產業為核心,以產業聯動為紐帶,串聯各村特色農業資源與生態稟賦,延伸‘農文旅’融合鏈條,讓單個村的‘產業優勢’變成多個村的‘發展勝勢’,真正實現‘一業興、百業旺、村村富’,推動塔前鎮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塔前鎮相關負責人說。 蘿卜“走”出大山去 沿著環繞村落的水泥路前行,路邊,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擺著幾個大水缸,村民們戴著手套麻利地清洗蘿卜;附近,數間新建的清洗房整齊排列,每間房內都有專門的蘿卜清洗盆、放置區等。 “我們村里今年新建了蘿卜清洗房,以提高蘿卜清洗效率、改善清洗環境。”劉明財介紹,如今的虎山村,已經形成了從種植、收獲、清洗,到分揀、搬運、裝車的一條龍服務,每逢蘿卜收獲季節,可提供200余個工作崗位。
清洗蘿卜 前端生產環節已就位,要想村民日子過好,最重要的仍是后續的蘿卜銷售環節。“由于蘿卜分量重,快遞成本比較高,為了進一步擴大虎山蘿卜的品牌知名度,還需要擴展銷售寄遞渠道。”虎山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朱維深說,要想蘿卜賣得好,控制物流成本很重要。 2023年,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延平區分公司與塔前鎮政府簽署了助商興農合作協議,主動與種植戶對接,不僅在價格上給予大幅優惠,并給每位鄉郵員配置了一臺新能源車輛,提供實地采摘、上門收寄等服務,讓蘿卜在田間地頭搭上“順風車”。 虎山村還與優野、樸樸等平臺合作,以社區團購訂單等形式將蘿卜銷往福州、三明等地。本地市場則與延平天新蔬菜批發市場合作,將最新收獲的蘿卜送到南平人的餐桌上。
白蘿卜水晶卷 “老劉,明天有人預定30斤蘿卜和5斤蘿卜干。”說話間,鄉郵員林金成開車抵達,他是土生土長的塔前鎮人,因蘿卜與劉善葉相識。抱著要讓虎山蘿卜被更多人知道的想法,林金成這兩年開始通過直播帶貨、“郵樂購”等線上平臺幫助虎山村銷售蘿卜。“你看,我現在也是‘主播’咧。”林金成展示手機里拍攝的蘿卜視頻,笑著說。 “按照今年種植規模估算,年產量約300多萬公斤,年產值約1600萬余元。”在朱維深看來,多渠道拓展虎山蘿卜的銷售平臺,是目前虎山蘿卜“走”出深山的關鍵。 蘿卜吃出花樣來 也許在不少人看來,脆甜的蘿卜只是“冬季限定”,虎山村則打破了這個“刻板印象”。 “只要有需要,蘿卜干應有盡有。”談及自己的蘿卜干制作“副業”,劉善葉笑容自信。近年來,為了延長虎山蘿卜的產業鏈,虎山村建起了農產品初加工中心,方便村民利用機器設備將““顏值不高”的蘿卜加工成蘿卜干。
虎山蘿卜制成的蘿卜干 隨著別有風味的蘿卜干“出圈”,劉善葉等“蘿卜大戶”時不時便能接到大批量訂單,此時,一些“高顏值”蘿卜便也化身為蘿卜干,滿足顧客需求。就這樣,一絲鮮甜從秋冬蔓延至四季。 蘿卜的香氣留在舌尖,帶來的“人氣”卻留在了村里。“現在村里有15戶人家做民宿。”劉明財介紹,最多時一天能接待500余名游客。
游客拿著蘿卜開心合影 李時珍曾盛贊蘿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多數游客到訪虎山村的主要目的是蘿卜,除體驗拔蘿卜外,更饞那一桌或炒、或煎、或煮的花樣“蘿卜宴”。 “這是今年‘出生’的虎小白。”朱維深介紹起今年村里新創作的IP虎小白——一根頭戴虎頭帽的白蘿卜。蘿卜山頭的虎小白合照“相框”、清洗工廠附近的虎小白塑像、“守護”在蘿卜田旁邊的粉色蘿卜立牌……憨態可掬的虎小白為虎山村平添幾分意趣。
晚風漸起,暮色中,虎山村已升騰起縷縷炊煙,鮮甜的香味隨風蔓延。心滿意足晚歸的游客、躊躇滿志結束工作的鄉郵員、知足常樂賣完蘿卜回家的村民……他們的身影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記者手記 虎山村里覓鄉愁 走進虎山村的那天,空氣中彌漫著清冽的甘甜。映入眼簾的是一根根白嫩嫩的蘿卜,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那熱氣騰騰的生活。 在村民劉善葉的蘿卜地里,我看到了奮斗最生動的模樣。他滴落的汗珠、布滿老繭的雙手、總是笑著的臉龐,是農人對這片土地最深沉的熱愛。 在村委劉明財的話語中,我嗅到了堅持的味道。他生在村里,長在村里,每日為種蘿卜、賣蘿卜奔走,他的“不言棄”是本土人對家鄉最熱烈的回應。 在鄉郵員林金成的手機里,我聽到努力就有回響的故事,作為虎山蘿卜的“宣傳員”,他努力講好蘿卜的故事,積攢“粉絲”,無比熱忱。 他們告訴我,鄉愁是希望,是奮斗,是冬日家中的一碗暖湯。 站在村頭,夕陽映照下的“虎小白”和緩緩歸家的村民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鄉愁”從來不是宏大的敘事,它也許就是讓優質的農產品賣個好價錢,讓勤勞的人獲得應有的回報,讓家鄉成為年輕人愿意回來的地方。 來源:閩北日報(李思敏)部分圖片由塔前鎮政府提供 |





























